top of page
李泰山博士
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
攲器文創研究室主持人
攲器
古代的一種巧器,原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,空時其重心位於罐耳以上,用繩懸掛時,便於打水;
半滿時由於重心下降到罐耳以下,罐身自動扶正,當水灌滿時,由於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,很易傾覆。
這種汲水陶罐略加改型,稱為「欹器」。

關於「欹器」的最早的有關記載,可見於戰國時《荀子》一書《宥坐》編。《宥坐》篇的記載如下:「孔子觀于魯桓公(西元前711 年~前694 年在位)之廟,有欹器焉。
孔子問于守廟者曰:此為何器?
守廟者曰:此蓋為宥坐之器。
孔子曰:吾聞宥坐之器,虛則欹、中則正、滿則覆。
孔子顧弟子日:注水焉。
弟子挹水而注之,果中而正,滿而覆,虛而欹。
孔子喟然而歎日:籲!惡有滿而不覆者哉!」
關於「攲」 (音qī)
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古字,解釋為「倾斜」的意思。
「攲器」二字從字面上可解釋成為「傾斜之器」。
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《辭海》說明
攲,(qi.gui.yi) 通[危支]。亦作欹;
欹,同猗[yǐ],叹美之词; 欹,同攲[qī],倾斜的 意思。
「攲器」= 「欹器」






攲器精神

國立勤益科技大學
欹器文創研發產品介紹






bottom of page